网站地图
驻金瓜村第一书记、队长余周德:用诗写下“远方”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8日 来源:原创 阅读:590 分享到:

图片

▲金瓜村驻村队员(左起:十四公司和岳松、总承包一部余周德、十二公司陈轶)

“金瓜苹果十里香,大山梁子党参长,玉米已是金灿黄。”

这是云南建投派驻到昭通市青岗岭乡金瓜村的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队长余周德写的诗,刻画了小山村摆脱了贫困之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生活越来越幸福,日子越来越富足的模样。

2021年5月,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好乡村振兴工作,云南建投集团派驻了新一批驻村队员奔赴各地乡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余周德作为派驻到昭通市青岗岭乡金瓜村的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队长,和其他公司的队员们来到这里,一同肩负起了发展乡村的重担。

222.png

在驻村的艰苦工作中,余周德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写诗。春天写山花、夏天写林荫、秋天写田野、冬天写白雪……诗歌中记录了他驻村工作和生活的一点一滴,也记录着在他和驻村队员、还有全体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的人们的努力下,小山村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也喜欢将这些诗作“发表”在微信朋友圈,而朋友们则喜欢称呼他为“驻村诗人”。

昭阳处处万山横

乌蒙山的交错纵横,给身处其中的昭通市带来了发展的天然障碍,地广人稀、群山环绕,夏日高温炎热,冬天大雪封山,这便是昭通市青岗岭乡最偏远的村庄——金瓜村的真实情况,就如余周德在诗中写到:“乌蒙风雨十年春,昭阳处处万山横。”

图片

▲万山横遍的金瓜村

地理环境险峻,乡村发展困难,一批批云南建投集团驻村队员用执着与坚守不断改变着金瓜村的面貌。硬化路通到了村里,自来水接进了住户,路灯照亮了夜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金瓜村在一步步走向富饶。但是要让金瓜村持续发展,就得驻村队员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把阻碍发展的障碍扫清。

发展的阻碍有哪些?经过了解,余周德发现金瓜村依然面临着农业经济单一、人居环境待提升、乡风文明较为落后等问题,尤其是只依靠种植玉米、洋芋等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发展经济,加上没有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引导、带动,村子的发展就遇到了“死胡同”。

图片

▲走村入户聊家常

“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金瓜村振兴的出路要去哪里寻?”为了了解村情、摸清困难、寻找出路,余周德和队员们翻山越岭、进村入户,把鞋子走破、把唾沫说干,把脚步和身影深深烙印在了640户村民家中、5200余亩田间地头。可没成想,群众参与度低、集体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等问题却成了“拦路虎”。

“没有不难的,我们来就是要解决这些难题”,下定决心的余周德带领队员们开启了“白+黑”模式——白天摸清实情,晚上就加班总结。夜色渐晚,驻村办公室亮晃晃的灯光下却人声鼎沸,“张姐家的女儿可以协调到市里干手工”“光靠种苹果赚不到钱,可以学习老李家栽党参那样,附加值高收入就高”“马大爷这两天积极性高一些了,明天我再去做工作,让他把种子抓紧种下去”,正是在这一言一语中,办法被找了出来。

拂晓红日出千山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期,余周德组织驻村队员经常到户开展走访排查,时常与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这句“拂晓红日出千山,满树残枝不挂寒”,正是余周德在清晨赶路看到昭阳升起时有感而发创作,再远的路途、再冷的天气,都挡不住他们内心热烈的情感。

图片

▲走村入户聊家常

走访的过程中,余周德发现村里的陈大姐一家因父亲年纪较大,丈夫体弱多病,家里农业生产完全压在自个身上,加上子女还在上学,家中生活紧凑。余周德看着他们身上旧得有些破烂的衣服,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便回家把家人长期不穿的衣服和一些生活用品送到了陈大姐家。起初,陈大姐推来推去硬是不肯要,在余周德反复地劝说下,陈大姐才安心收下了衣物,她一边噙着泪一边不停地说着:“谢谢余书记,谢谢余书记.......”

驻村久了,村民把余周德当亲人朋友看,余周德也是如此。在新冠疫情频发的时候,疫苗成为了村民的第一道防线,可是由于金瓜村较为偏僻,加上村卫生院接种疫苗的条件有限,很多村民尚未能完成接种。为了能让村民们都接种上新冠疫苗,防止因病返贫,余周德没有半分犹豫,第一时间驾驶私人汽车载上村民们到乡卫生院接种疫苗。金瓜小学小升初考试时,为了让小朋友们顺利参加考试,他主动带领驻村队员和村两委,协调车辆参与爱心送考,一趟、两趟、数十趟……小轿车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稳稳穿梭,在万丈群山的映衬下,让人心安。

图片

▲排查饮用水过滤池

驻村队员们发现,金瓜村修建的引水设施由于缺乏资金和维护管理,雨季时经雨水冲刷,石子、沙泥顺山而下流向水源地,村民家中的自来水管流出的水往往是浑浊的。为了确保村民们的用水安全,余周德带领队员们多次踏勘现场、收集信息,向集团进行专题汇报,为金瓜村安全饮水协调资金。他又抓紧联系集团水投公司、鲁甸水务公司、靖安水厂专家,到金瓜村对村民饮用水取水点、水厂、净水设备等进行地走访排查,第一时间拿出整改方案,持续推动解决水源过滤的问题。

“水干净咯,余书记干得好”,村民的肯定不仅是对余周德工作的表扬,也是对云南建投集团倾力相助的肯定。

青岗岭南聚一堂

通过田野调查和分析研究,村两委和驻村队为金瓜村寻找到了种植党参、甜脆玉米、万寿菊等农作物来发展农作经济的路子。经过村两委干部、党员带头种植示范,村民们纷纷打消顾虑加入到种植当中,这也让种植户每年的经济收入平均增加约30%,大大提升了收入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村里的人居环境,他们还大力开展“厕所革命”,通过加大户厕改造,定期整治村民房前屋后、道路、河道、沟渠及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有效提升了金瓜村的环境。

图片

▲金瓜村党参

自云南建投集团多年挂钩帮扶金瓜村以来,累计投入了约650余万元的援助资金用于道路修缮、养殖场修建、饮水设施改善、亮化工程等,经过一批批驻村队员们的接力努力,村民们搬进了砖房、住上新房,告别了夏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告别了上坡下坎挑水喝、提着手电找路走的日子。

图片

▲万寿菊基地

如今的金瓜村,400余棵樱花、海棠花行道树点缀起小乡村的亮丽风景,1000余人本村年轻劳动力前往上海、江苏、海南等地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2000平方米的养殖厂房带动起乡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3000余亩党参形成的规模化、集体化种植带动了村民收入提升。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村民们有了发展的信心和底气,有了“留下记忆,记住乡愁”的基础,他们在驻村队员和村两委的带领和支持下正在向着美丽乡村、富饶乡村迈进。

图片

▲硬化后的村道

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出的幸福笑容,余周德的心里感到无比自豪。闲暇之时,余周德也会与驻村队员们小聚,侃谈金瓜村的喜人变化,或者被村民的热情邀请拉去吃饭,山村里的幸福篇章书写得满满当当——“明月高悬乌蒙山,东风吹过豆沙关。青岗岭南聚一堂”。

一缕相思寄远方

两年来,余周德把希望和期盼都留在了金瓜村,也把时间和心血都奉献给了金瓜村,但他对家里人却始终怀有抱歉。

今年4月,余周德在广州务工的二哥,在高压电输送铁塔施工过程中被混凝土泵车所伤,生命垂危。听到消息的他焦急万分,赶忙向驻村分管领导请了假,并把需跟进、落实的工作安排妥当,连夜赶往广州。5天的假期算上1300多公里的路程,很短暂,余周德抓紧一切时间把事情处理妥当,眼看收假的日子快要到了,二哥依然没有苏醒的迹象,带着万分不舍和牵挂,心系工作的他只能满含泪水默默离开。

图片

▲入户走访

今年5月,余周德驻村任期已满,可以回到大城市、回到他熟悉的岗位、回到他温暖的小家庭里。但他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留下再干一届。原因很简单,他放不下和自己朝夕相处的村干部和村民,放不下载满他热爱与为之付出一切的金瓜村,他想要在这里把没有做完的工作做好、做实、做透。


5月24日,又一批驻村队员来到金瓜村接续振兴乡村的工作,在向老队友深情告别之余,为了能让新一批驻村队员尽快的适应工作,余周德把自己这几年挨家挨户走访调研的经验、金瓜村的现状与发展困境、未来工作展的想法和点子整理、汇总成册,像“应知应会”一样交到新队员手中。在工作座谈中,他语重心长地对新队员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用心、用情,沉下心、俯下身子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只有真正的解决村民所急所需,有效改变村子现状,我们在这里驻村才有意义,也不辜负集团对我们的委派。”

图片

▲余周德整理的应知应会

在未来的驻村日子里,余周德表示,他将带领驻村队员大力发展以“党支部+集体经济公司+农户”为核心模式的集体经济,形成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创建种植、养殖培训课堂,引导村民科学高效种植、养殖,借助云南建投集团“云上营家”和物流资源,扩大销售渠道,建立金瓜村的农产品品牌,不断实现金瓜村的致富增长。


在云南建投集团派驻的无数驻村工作人员中,余周德只是其中的一个,他们不仅肩负着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担当,更承载着地区民众的期望和向往,也正是有像余周德这样愿意付出、不辞辛劳的驻村工作人员,像金瓜村这样的小山村才能冲破贫困,走上振兴致富的康庄大道。

图片

“一缕相思寄远方”,“远方”所寄托的,既是余周德心里牵挂的山外的人和物,也是余周德心里期待的金瓜村的未来。这句诗的开头,正是“金瓜苹果十里香,大山梁子党参长,玉米已是金灿黄”。

(来源:云南建投集团,记者:马灵丹  陈柏宇)


网上办公 720全景
返回顶部